2017-12-11來源:網絡搜集
“煤改氣”并非新詞,早在前兩年,華北各地已經陸續開始實行“氣化”計劃,但實行效果仍不理想。業內人士認為,氣源緊張、配套資金落實不到位、基礎設施不完善、農村的低收入水平等因素是制約“煤改氣”發展的瓶頸。然而2017年冬,“煤改氣”的進程在河北省以近似運動式的狂熱全面推進。原因是今年是《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》的收官之年,為了預防冬季將要面臨的霧霾,環保部在年中接連出臺文件督促煤改氣進程,河北各縣市也紛紛跟進了“死命令”,于是不考慮天然氣承載能力、不考慮設備更新成本、不考慮底層民眾生活成本的“運動式環!鞭Z轟烈烈地展開。
客觀來講,“煤改氣”好不好,當然好。霧霾問題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,能夠逐漸推廣清潔能源的使用,使產業經濟更加符合環境要求,是善莫大焉的一件事。但是,“一刀切”的“運動式環!,不考慮資源承載能力、經濟客觀規律、人民生活水平,要在短短幾個月之內強行完成政治任務,這跟赫魯曉夫不顧蘇聯的寒冷氣候,在西伯利亞種玉米有什么區別?再這樣下去早晚會成為歷史的笑話。因為霧霾就這樣一刀切的在廣大華北地區禁煤,也需要深入思考。
第一章: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啟動華能應急備用燃煤機組
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
關于啟動華能應急備用燃煤機組的通知
國網華北分部、北京市電力公司、華能北京熱電廠:
鑒于目前天然氣能源的供需狀況,國家發改委要求我市立即啟動華能燃煤機組,減少本市天然氣用量,緩解華北地區天然氣緊張形勢。
經報請市政府同意,立即啟動華能應急備用燃煤機組急運行。請國網華北分部、北京市電力公司、華能北京熱電廠等單位立即按照《華能燃煤機組供熱供電保障應急備用運行方案》(京管函〔2017〕690號)開展相關工作,相關部門做好華能應急備用燃煤機組啟動運行的配合協調工作。
特此通知。
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
2017年12月7日
北京青年報報道,北京最后一座大型燃煤電廠——華能北京熱電廠燃煤機組3月18日停機備用,實現了北京電廠無煤化的目標,北京也由此成為全國首個實現清潔能源發電的城市。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,未來北京不再新建大型電廠,并將增大外調電比例。
2017年3月15日華能北京熱電廠最后一個燃煤機組停機,自此,這座1999年投產、總裝機84.5萬千瓦、供熱能力2600萬平方米的熱電廠成為歷史。該電廠燃煤機組停機備用后,每年可削減燃煤約176萬噸,減排二氧化硫91噸、氮氧化物約285噸、粉塵110噸。
據電廠負責人介紹,華能北京熱電廠是很現代的,安裝有排放物清潔系統,為北京電力穩定運行和供熱保障做出了重要貢獻。從2014到2015年北京已關停三個類似的燃煤電廠,讓年消耗燃煤減少680萬噸以上。取而代之的將是在2017年年底前先后投產的四座燃氣熱電中心。華能停機后也制定了保養方案,從而確保一期燃煤機組作為北京市唯一熱網應急備用熱源,根據城市熱網需求順利啟動運行。
第二章: 環保部急件:煤改氣(電)未完工地區可繼續沿用燃煤取暖
今天(12月7日)從環保部權威信源處獲悉,環保部已于12月4日向京津冀及周邊地區“2+26”城市下發《關于請做好散煤綜合治理確保群眾溫暖過冬工作的函》特急文件,提出堅持以保障群眾溫暖過冬為第一原則,“進入供暖季,凡屬沒有完工的項目或地方,繼續沿用過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”。
“2+26”城市是指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,包括北京、天津,河北省石家莊、唐山、保定、廊坊、滄州、衡水、邯鄲、邢臺,山西省太原、陽泉、長治、晉城,山東省濟南、淄博、聊城、德州、濱州、濟寧、菏澤,河南省鄭州、新鄉、鶴壁、安陽、焦作、濮陽和開封。
以下為文件原文
第三章: 別讓老百姓挨凍過冬
【河北天然氣供應“橙警” 石家莊保定開始限氣】(記者 黃凱茜)根據河北天然氣預警級別,全省天然氣供應缺口為10%至20%。石家莊已停止所有工業企業生產用氣和所有社會車輛加氣服務。廊坊保定等“禁煤區”,部分“煤改氣”村落尚未實現通氣,只能使用電暖器或空調取暖。
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董瑞強11月28日,保定新奧燃氣有限公司向各用戶單位發布《關于限停供應天然氣的通知》(下稱《通知》),該公司在《通知》中稱,中石油天然氣銷售北方分公司通知,自10月21日起,天然氣供應資源將無增量。河北省發改委決定啟動全省天然氣需求側管理機制,于11月28日零時起進入全省天然氣供應橙色預警。這意味著河北省天然氣供應已處于嚴重緊張狀態。
河北大學附屬醫院在12月1日形勢危急,供氣量連基本需求的七分之一都不到,醫院一則向上級“請求支援”的內部文件在網絡迅速流傳。
室內溫度過低的后果是非常嚴重的,對于老人、心血管病人等特定人群來說,停暖增加了過早死亡的風險。醫院這一缺氣,威脅的可是上千條人命。保定新奧燃氣趕緊和院方進行協商,承諾保障醫院供氣。
但是,其他地區可沒有這么“幸運”。
河北的保定、石家莊、唐山、廊坊、衡水這五個冬季污染重災區城市,在今年6月份入選17年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城市名單,其中一項工程是用天然氣供暖取代農村地區的散煤取暖。清潔空氣似乎變得很近,事情聽起來也很美好,轟轟烈烈的撤煤引氣運動就此動員起來。
尷尬的是,冬天來了雪下了溫降了,農村里的小煤爐也拆了,天然氣卻因為氣源緊張、通氣基礎設施質量堪憂等問題遲遲未來,不少農村老人在被“煤改氣”工程打成篩子的房屋里挨凍。
在零下5攝氏度的天里,北京通州區的前堰上村的鄉親們穿著厚棉襖躲在家里避寒。
當初村里頭的干部向群眾們保證了,絕對不讓一家一戶受凍,F在,全村挨凍。
村委臨時給各家發放電暖氣取暖,但是一大家子有老有小好幾個屋,一個電暖氣怎么分。
(來源:新京報)
無氣供暖還不止發生在河北。
《鄭州晚報》稱,在河南鄭州中牟地區,不少居民睡到半夜被凍醒。在寒潮來臨之時,數十個小區卻出現供暖不足、間歇性停暖現象,當地熱力公司的回應是:今年冬季盡量以天然氣為能源,不許燃煤供暖,但是當地每天面臨近百萬立方的天然氣缺口。
今冬,山西臨汾設置了155平方公里的“禁煤區”,勢要告別“千年燃煤取暖”的歷史,據山西新聞網,一男子郝某某因為拉三輪車賣散煤,被行政拘留。煤改氣的熱潮有多猛,如今市民家里就有多冰涼,十來天前早該接入集中供暖的小區,現在依然無氣可用。
北方地區參加“煤改氣”工程已有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山西、內蒙古等近20個省份,“2+26城市”冬季取暖全面禁煤,今年北方的空氣清新了很多,北京自入冬以來,PM2.5的濃度至今沒有超過250。硬幣的另一面是,中國可能遇見了21世紀以來最大范圍的一次受凍現象。
冬季最冷、采暖需求最大的節氣——明年1月20日的大寒還沒到來,一路走去,中間還要經歷冬至和小寒,天,只會越來越冷。
根據中國能源發展報告(2014),早在2013年我國供氣缺口就已經多達100多億立方米,其中華北地區缺口尤為嚴重。今年在華北城市農村全面推進煤改氣,這一缺口更加無法彌補。但是,這個華北地區,特指河北地區或“環首都貧困圈”。因為首都是不可能斷氣停暖的,首都人民是不可能挨凍的,這是要命的政治問題,那么供氣不足,就只好辛苦一下河北了?聪旅鎯蓮垐D,北京無論是“煤改氣”還是“煤改電”都傾斜了大量資源;然而河北的醫院,這種人命關天的要地,都要開始限氣了。
這種不顧客觀現實承載能力,貿然在生產力并不發達的河北農村推行“煤改氣”的負面效果是難以估量的。2015年,渥太華大學學者在《柳葉刀》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,作者們調查了13個國家,384個區域,7400萬死亡案例,結論得出世界各地區內,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,冬季都是死亡率最高的季節;因低溫死亡的人數,是高溫死亡人數的20倍。同時氣溫每降低一度,死亡率將會增長5%左右。在寒冷條件下,心臟病、中風、肺炎等疾病的發病概率都大幅度提升。所以說河北面臨到的巨大風險不僅僅是醫院斷暖這樣的直接危機,還有潛移默化對寒冷敏感的高危人群的影響。今年冬天河北“路有凍死骨”恐怕不是一句危言聳聽。
中國青年報》最近的一則新聞:保定多所農村小學的學生都搬到了零攝氏度的院子里寫作業。不是院子里頭不冷,而是屋里無氣供暖,小學生們只能到院子里曬太陽寫作業,冷了就靠跑步取暖。
據《中國青年報》,一名小女孩舉著被凍傷的手問她爺爺:“為什么冬天沒有蚊子,手卻那么癢?“
這不是一件小事兒,連《人民日報》也發聲了:
第四章:因為,一場始料未及的大規!皻饣摹闭谥袊涎
形勢已經越來越嚴峻,各方各面都在顯示天然氣供應的極度緊張狀態。
據《沂蒙晚報》,山東臨沂的的出租車司機最近一個月都在“搶氣”。
的哥們不敢跑長途,擔心跑遠了找不到加氣站。以前24小時供氣的加氣站有不少已經“無氣可加”,早早打烊,而那些還有燃氣的加氣站外,供氣時間只剩白天。
有的出租車斷了氣只能改喝油,但是每天加油比加氣要貴出40-50塊錢;掙不回燒油錢的,只能花三四個小時排長隊等加氣,而氣價還在節節攀升,12月初已經竄升到3.66元/立方米,討生計越來越難。
11月30日,《中國化工報》稱,泰安市人民政府已向山東省經信委行函,懇請增加天然氣用氣指標。泰安市每日天然氣缺口達20萬立方米,當地企業遭遇停產潮。
山東一家化工企業,燃煤鍋爐已經改為燃氣鍋爐。如今燃氣供應不足甚至斷氣,企業面臨兩種選擇:要么減產或者停工,要么購買用汽車運輸的高價天然氣。
汽運天然氣的價格現在已經超過4元/立方米,一燒起來,企業的熱力成本達到燃煤時的三倍左右。而使用燃煤鍋爐時,熱力成本占造紙成本的5%,如果使用汽運天然氣,就達到15%左右了。
企業面臨虧損的威脅。
斷供、告急的不再只是北方,氣荒的危機還在持續發酵,并蔓延到長江中小游省市。
12月6日,安徽淮南多處加氣站鬧氣荒,網友拍攝的視頻中顯示,數百輛出租車排成兩條長龍,等待加氣。
12月7日,武漢近300家娛樂、工商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遭遇天然氣全線停供,《湖北日報》稱,武漢天然氣供需缺口正在急劇拉大。
為了填補北方巨大的天然氣缺口,南氣正在加快北上支援的步伐。
中海油和中石油首次聯手保天然氣供應,將華南地區的海氣和LNG(液化天然氣)運輸至北方,目前已部分抵達河南、安徽、山東南部一帶
高層的意思是“逐步將天然氣培育成為我國現代清潔能源體系的主體能源之一”,是“宜氣則氣,宜電則電,盡可能利用清潔能源”,各地實施起來如火如荼,力爭一步到位的落實、全方位的升級。
發改委正在平抑“氣荒”帶來的沖擊波,這兩個月來,LNG價格瞬間暴漲,創下幾十年來絕無僅有的增速和高位。
9月底中石油發出的天然氣漲價通知拉開了LNG漲價序幕。這一則通知,直接將發改委關于天然氣價格從今年9月1日起下調0.1元/立方米的文件變成一紙空文。
管道氣必須保障民用,LNG(液化天然氣)則成了爭奪對象,甚至出現有價無氣現象。使用天然氣作為發動燃料的LNG重卡最近銷量一路下跌,開LNG重卡的司機都打算賣車了,因為燒氣的經濟效益與日俱減。
據中國能源網,這兩個多月來,中國LNG市場供應價從3000元/噸,迅速竄高到7000多元/噸,漲幅超過100%。
12月1日,大慶中瑞掛牌價報9400元/噸,創歷史新高。
12月4日,國家發改委出面,要求各地發改委必須召開LNG價格法規政策提醒告誡會,要求企業加強價格自律。
但是,在三桶油高度壟斷氣源的LNG市場,價格處于完全放開狀態,告誡會只能成為一種指導,向市場發出降價信號,真要發改委直接干預價格已經變得很難。
由于中國富煤少油貧氣的能源稟賦,天然氣供應不足一直是老問題。
但這一次和往常不一樣,供需已經徹底失衡,供應量頻頻告急,市場需求卻在供暖季集中爆發。
導火索是過快過猛的煤改氣工程。
據中國能源網,今冬北京比去年多用氣16億立方米,河北200萬戶農民煤改氣用氣至少20億立方米,山東比計劃多出5億立方米。據說因煤改氣所需天然氣消費量近200億立方米。
再加上工業用氣,需求缺口更大,但是中國的天然氣供應能力又是什么情況?
前不久有關部門聯合發文,要求各地盡快建成三天的天然氣儲備能力。這也意味著一個嚴峻的形式:中國多地的天然氣儲備能力連三天都達不到。
2016年底,我國地下儲氣庫實際工作量為76億立方米,僅占當年2058億立方米消費量的3.7%,大大低于國際16%的平均水平。
不僅儲氣量低,儲氣設施建設還嚴重滯后,冬季高峰和低谷的差值一大,調峰能力又太低,導致了一些家庭有氣還燒上飯,“錯峰做飯”都變成流行詞匯。
單靠國產氣,供需缺口只會越來越龐大,中國只能選擇不斷提升進口氣比例。就LNG進口量,今年前10個月已經增長接近50%。
但是,想要大量進口天然氣緩解國內氣荒問題,目前來看是遠水解不了近渴。
管道氣運輸上,中俄的“西伯利亞力量”東線已經在2015年開始施工,但是真正要幫上忙,達到每年運輸380億立方米的目標,也得到2018年,而另一邊的西線談判目前還被無限期擱置。
大量LNG的運輸,就目前中國的港口接受能力,也是一個極大挑戰。但是,中國已經在積極尋求向美國進口LNG。今年11月9日,中國燃氣公司還和美國一家LNG公司Delfin簽署了一份無法律約束力的諒解備忘錄,表示了中國燃氣有興趣采購15年的長約LNG,每年約45億立方米。
實際上,這次“氣荒”的背后是一場能源革命的嘗試——用油改氣、煤改氣等政策改變北方地區的能源消費格局,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重。只是用力過猛,短時間內制造了大量的燃氣需求,另一邊供應端緊張,造成氣荒。在一個壟斷市場完全放開LNG價格,氣價不可避免走向失控。
未來幾年里,國內天然氣的消費量只會大幅提升,這場“氣荒”也還遠遠沒到頭。
中石油專家給出的答案是:
今年天然氣需求增長超預期,預計冬季天然氣供應缺口將擴大。冬季是天然氣需求旺季,城市居民供暖用氣急劇增加帶動需求增長,預計今年城市燃氣需求量增速達18%,天然氣消費量增速達13.5%。LNG進口量帶動天然氣供應量增長,預計全年增速為38%,天然氣產量方面增速為9%。根據供需預測,今年供暖季(2017年11月15日~2018年3月15日)天然氣供應總缺口為105億立方米,比去年增加17億立方米,同比增加20%。
版權所有 崇光科技 CopyRight © 2014~2019 晉ICP備14001006號-1
崇光科技-全預混鑄鋁大型商用冷凝鍋爐供應商